濮阳市新丝路职业教育集团欢迎您!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抖音
公众号
下载
搜索
搜索
本站首页
集团简介
集团荣誉
企业文化
学校介绍
机构设置
党政
工委
团委
新闻
学校新闻
通知公告
培训缩影
师资力量
多元发展
新丝路职业培训学校
新丝路乡村振兴学院
新丝路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新丝路农业有限公司
新丝路兵之家物业公司
河南托海拓展训练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新闻
学校新闻
通知公告
培训缩影
黄河岸边的老村新家
日期: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69
图为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千安社区。季玮摄
一
“知道不,咱厂又有大订单了!”
“都看上了咱黄河人家的手艺啊。听海英嫂说,都有回头客了!”
话音未落,在场的人都笑了。
2021年初冬的一天,我再次来到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千安社区——这里是河南省的黄河滩区迁建安置区试点。路过一家塑藤编织厂时,看见人们一边两手翻飞地干活儿,一边高兴地说笑着。2016年8月,千安社区迎来范县张庄镇前房、后房、双庙朱、李菜园、王英五个滩区村数千名群众的入住。一晃五年过去了,变成社区居民的滩区百姓,不仅告别了水患和贫穷,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说话的是张玉芳和储月霞。她们口中的海英嫂,全名韩海英,是这个厂区的经理。韩海英来自前房村,今年三十九岁,是千安社区选树的“乡村出彩巧媳妇”。
张玉芳、储月霞也是前房村的媳妇,年龄都在三十三四岁。张玉芳说,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只能跟家人团聚一两次。每次视频聊天,说不了几句话,一想家想孩子,就流眼泪。现在在家门口上班,省了房租、路费等开支,算下来不比外面差。“最好的是,一家人终于在一块儿了。”张玉芳笑了。
“可不是,外出打工那些年,一会儿北一会儿南的,没个安稳的时候。租个屋子住,面积小,房租贵。现在住这么大的房子,还是两层,宽敞得住不过来。”储月霞接过话茬。
千安社区与滩区老村隔着黄河大堤。我登上大堤时,与韩海英正好碰了个对面。韩海英正在用手机录视频。连日天气晴好,黄河水势平稳,在初冬暖阳的照耀下,满目波光粼粼。堤下就是滩区老村。
韩海英兴奋地说:“老村变化太大,我都快认不出来了!”
是啊,老村变化这么大,我也快认不出来了!
二
前房、后房、双庙朱、李菜园、王英五个村庄都坐落在黄河岸边。昔日,住在这里的人们,穷其一生都在挖土垫台、加高房子。那时,黄河差不多每五年就会泛滥两次。人们就这样在淹了建、建了淹,淹了再建、建了再淹的过程中抗争着,始终难以走出贫困。
2018年年底,随着最后一批群众迁往社区,滩区老村的复垦工作立即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现在,五个村的宅基地全部复垦完毕,且已流转出去。村民不用动一锨一锄,就可以用土地入股分红。
一路走来,果蔬大棚、花卉苗木纵横连片,哪还有一点儿老村旧貌?举目望去,那些高低错落的房子不见了,那些曲里拐弯的街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沃野千顷,是一马平川。
绕过一座果园,我们与一渠黄河水同行。它沿途滋田润禾,一路澄沙汰砾,渐成一股清流。至前房村,折身转向一个五十亩的鱼塘,水面陡然变得开阔。鸟飞长空,鱼翔浅底,林木一片葳蕤。
这里,是前房村的活水养鱼基地。这条渠,叫丰收渠。
老村复垦后,前房村两委在市里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赵俊伟帮助下,多方筹资,建起一个颇具规模的党员创业示范园。他们种了一百亩新品种秋月梨,在梨树下养了两万只肉鹅,带动全村贫困户增收致富。滩区老村废旧坑塘治理期间,他们又抢抓机遇,引黄河水进村,新建了一个活水养鱼基地。大池塘上划出若干小池塘,分别养虾养蟹养鱼。鱼有数十种,尤以黄河鲤鱼最为出名,曾受邀参加省脱贫攻坚优秀成果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前房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房爱银,此刻正穿着防水衣裤和村民张网捕鱼。沉甸甸的网兜里,竟有数十条一二十斤重的大鱼。有围观者举着手机,建议他和鱼合个影。房爱银半跪在网前,探身抱起一条一米多长的大鱼。尽管鱼儿溅得他头上脸上全是水,可他的眉里眼里却全是笑。
三
张心善是大李庄村人,大李庄村距王英村不远。三十一岁的张心善,先前曾在山东、江苏等地经营字画、工艺品等生意。王英村较其他村复垦早,张心善抢占先机,来到王英村创业,先后流转七百亩土地,发展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他养了七百头牛、六百亩蚯蚓,种了数十亩优质品种葡萄、数十亩优质品种草莓,此外还有数十亩樱桃树和猕猴桃树。
如果单看养了多少这个、种了多少那个,是看不出什么门道的。其实这里面大有讲究:牛吃剔除下来的果蔬枝叶根茎,膘肥体壮;蚯蚓吃牛粪,生机勃勃;蚯蚓粪疏散蓬松,用它为果蔬施肥,根深苗壮。张心善有七个大棚里的草莓使用蚯蚓粪作肥料。那些草莓无论地栽的,还是盆栽的,无不长势喜人。他一连拿起好几盆草莓给我们看,每一盆底部都被穿透,伸出密密匝匝的根须。他说,到时会连盆带草莓一块卖出去,将这种有机种植介绍给更多人。
可别小瞧了蚯蚓。蚯蚓通过吞食、消化、排泄、钻洞等活动灭菌松土,可有效改良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蚯蚓本身还是一种中药材。另外,蚯蚓还是上好的鱼饵,可卖到五六十元一斤。蚯蚓粪作为有机肥装袋出售,十分走俏。张心善说,来年春天,他准备扩大蚯蚓养殖规模,建一个有机肥厂。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不少人已经认识到了蚯蚓的价值。有林场场主找上门来,让俺去他们那儿养蚯蚓,而且提出租他们的地可以免租金。”张心善笑着说。
种养双赢,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能盈利。一个生态高效的循环经济农业生产链条,已在滩区老村一带悄然形成,这边厢牛羊成群、鱼虾满塘,那边厢稻鸭共作、瓜果飘香。
四
石桂莲家的房子,上下两层,宽敞明亮。这天她一大早起来,走到老姐妹刘秀梅家,两人约好把近期编好的塑编产品送到塑藤编织厂去。
刘秀梅家院里有一辆三轮车,她正在往车上装塑编桌椅。她说:“把厂里的活儿拿到家来干,可以多挣不少钱哩。”
刘秀梅和石桂莲不仅都来自前房村,还有一个共同的经历,眼睛曾短暂失明。赵俊伟入户走访时发现了问题,及时把她俩送到市里医院,做了手术,两个人才重见光明。刘秀梅说:“失明了,又能看见东西了。老了,又能干活挣钱了。这日子,真是好得没话说啊!”
厂子离家不远,一会儿就到了。韩海英隔着玻璃门看见她俩,赶忙迎出来,一边招呼几个年轻媳妇帮着卸车,一边责怪说:“两个老人家也真是的,不是早说过,打个电话就行了,咋又跑来了?”
“这不是也没有几步路嘛。”刘秀梅说:“再说,还得拉新料回去,接着编啊。”
韩海英扬手喊来验货员验货,然后叮嘱对方,完事后领老人家去财务那结算工资。厂里实行计件工资制,十天一结算。韩海英说,她过去在外地打工时吃过拖欠工资的亏,如今自己做主了,决不给大家添一点儿心理负担。
这个厂主要生产加工沙发、桌椅等,产品远销海外。厂里常年用工一百多人,为社区留守妇女、老人、残疾人拓宽了灵活就业的门路,人均月收入三千元。如果想多劳多得,或不方便来厂里,还可以像石桂莲、刘秀梅这样,把活儿拿到家里去做。滩区人勤劳朴实,务农之余不是编柳条筐、织芦苇席,就是扎箕子、打草苫,一双手没有闲过。如今从事塑藤编织,不是什么难事儿。
王英村的石贤增行走不便。这些年,党和政府没少帮扶他,为他落实了“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现在,塑藤编织让他的一双巧手多了用武之地,令他对生活信心大增。韩海英说,石大哥经手的产品,都是信得过的免检产品。石贤增说,靠一双手“走路”,日子一样有奔头。
翌日早起,我特意选择沿黄河大堤返程。大堤高如山梁,两旁林带莽莽苍苍。往这边看,黄河波澜壮阔,一往无前,跌宕起伏的浪涛里跃出旭日;往那边看,社区岁月静好,高低错落的楼群间走出车流人流。
听着晨风送来的阵阵林涛、隆隆潮声、声声鸟鸣,我不禁想,这黄河岸边的老村新家,一年一个模样。也许用不了多久,又是一幅崭新图景!
来 源:人民日报
编 辑:杨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