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业现代化辉煌五年系列宣传之三十二:加快补上农村发展短板 持续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表现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补短板上用全劲、使全力。“十三五”期间,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开,村庄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认真发挥牵头部门作用,组织召开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紧紧围绕《方案》目标任务,加强工作部署和督导推动,扎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任务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开,取得了明显成效,村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农村厕所革命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多次召开全国农村改厕工作推进现场会,印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切实提高农村改厕工作质量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村改厕工作实效的通知》等文件;2019年落实中央财政资金70亿元支持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30亿元支持农村厕所粪污治理等人居环境整治;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服务、技术集成示范试点、技术产品展示、创新大赛、技术论坛等,总结推广农村厕所革命典型范例。建立健全改厕问题反映和督促整改机制,通过持续宣传培训调动农民改厕积极性、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推进。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召开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现场会,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加强工作部署。截至2020年年底,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行政村,全国排查出的2.4万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基本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推进。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组织召开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现场会,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规范编制工作指南(试行)》《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指导各地探索适宜的治理模式,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水平逐步提高。村庄清洁行动广泛深入开展。2018年12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8部门启动实施村庄清洁行动,重点发动群众开展“三清一改”(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围绕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系列战役。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95%以上的村庄都开展了清洁行动,一大批村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二、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提档升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十三五”时期,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要求,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饮水安全加快解决。“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中央补助资金28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1600多亿元。截至2019年年底,共建成农村供水工程1060多万处,可服务9.2亿农村人口,提高了2.42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农村集中供水率提高至87%,自来水普及率提高至82%。截至2020年6月,全国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农村供电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用电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解决了“低电压”“卡脖子”等问题,农村供电可靠率超过99.77%,城乡电力差距明显缩小。农村清洁取暖稳妥推进。截至2019年9月,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率达到50.7%。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420万千米,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均达到100%、通客车率分别达到99.64%和99.45%,北京、天津、河北、吉林、河南等15个省份已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基本打通了交通运输“最后一公里”。全国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农村公路网络,农村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信息化基础不断夯实。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城乡信息化鸿沟不断缩小,全国行政村已基本实现光纤到户,均具备百兆宽带接入能力,宽带资费水平明显下降。截至2019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农村公共服务稳步提标扩面,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十三五”以来,农村公共服务稳步提标扩面,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近十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2018年,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高达3076亿元,其中80%用于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农村普通小学生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达到1.01万元,较2015年增加1525.9元;农村普通初中生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达到1.39万元,较2015年增加2563.35元。截至2020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65.7%。截至2019年,农村地区幼儿园数量达到98688所,小学数量达到88631所,初中数量达到14477所;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80%,较2015年提高1.8个百分点。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设施明显改善,农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9年,全国3.02万个乡镇共设3.6万个乡镇卫生院,床位137.0万张,卫生人员144.6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3.2万人);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达1.48张,较2015年增加0.1张;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达1.56人,较2015年增加0.09人。全国53.3万个行政村共设61.6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人员达144.6万人,平均每 村卫生室人员2.35人,较2015年增加0.09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截至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25亿人,较2017年增长17.2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33亿人,较2015年增长5.54%;有3456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低保平均标准达到5 335.5元/年,较2015年增长67.91%。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改善。“十三五”期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取得显著成绩。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设有乡镇综合文化站33530个。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96.80万场,其中赴农村演出171.27万场,较2015年增加32.19万场;国内观众12.30亿人次,其中农村观众7.68亿人次,较2015年增加1.83亿人次。推进戏曲进乡村,全年为国家级贫困县的12984个乡镇配送8万场戏曲演出。全国有494747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先后公布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 遗产名录,数量增加到118个。
总体上看,“十三五”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实现重大进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下一步,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按照中央要求,把乡村建设摆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位置,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到农村,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重点抓好农村道路、农村安全供水、乡村物流、清洁能源替代、新一代智能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延伸下沉,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